封面人物|“快樂教育”能否兼顧精確訓練?她的課程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分類: 最新資訊
范文詞典
編輯 : 范文大全
發布 : 02-26
閱讀 :298
本刊編輯部本文共50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本期封面人物是來自南京赫賢學校的七位青年教師,譚思琦,吳師彤,許玲玲,杜家媛,王瓊,宋蕾,封雪,關于他們的故事,我們將講給你聽——1.2.3.4.——原文首發于《當代教育家》雜志202310期·封面人物南京赫賢學校 宋蕾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宋蕾曾經寫道:剛做全課程包班老師那幾年,我常常夢到一個高大的黑影,把我從教室里拖出來,點評這堂課的問題,從課堂節奏到教學細節,從教學有效性到各個環節的處理……這位“黑影”就是王云,今天南京赫賢的小學部校長。宋蕾北師大碩士畢業后,加入北京十一學校,先在北京亦莊實驗小學做全課程包班老師,又去青島中學擔任小學部主任,同時帶班上課。王云則先后在這兩所學校負責課程研發,常常來宋蕾的教室聽評課,斟酌損益,教學相長。宋蕾吃過不少苦頭,幾乎被王云的評課留下心理陰影,卻也成長極快,兩人亦師亦友。所以后來接到這位“黑影”的創校邀請時,宋蕾沒多考慮便答應了。后來宋蕾說,真正打動她的,是王云的一句話:來赫賢,可以做更理想的、更好玩的課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課程成為自由流動的資源每個學期的課程說明會上,宋蕾都會為家長朋友展示一份“課程地圖”。上面有本學期涉及的各領域項目課程、技能專項練習、閱讀課程及中華文化課程等內容。各類課程穿插開展,課程目標、實施時間和表現性任務清清楚楚。課程地圖也是思維導圖,比如2022年的“二年級全課程地圖”,項目課程前三個月各進行一個,分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三大領域,每個領域各自對應“我是赫賢學長”“城市體驗師”“請別來煩我”三個項目學習和表現性任務。技能專項分為“掌握字形”“用多種方式、條理清晰地講故事”“了解任務特征”“學習創編故事”幾項,分別有專門的練習時間。閱讀課程包含晨誦和《了不起的狐貍爸爸》《香草女巫》整本書共讀。文化課程則分南京文化、跟著唐詩去旅行、童話劇等子項,一目了然。這些長時段的項目學習各具特色。有的基于全課程經典項目延伸,比如“赫賢學長”課程,就是全課程手冊“學校里都有誰”的拓展。二年級孩子們不僅要采訪、觀察、記錄學校里的崗位分工,熟悉環境,更要把這些內容制作成手冊,分享給一年級的學弟學妹們。有的項目則是以大單元、大概念重構部編教材。“城市體驗師”的重要文本,就是部編版教材的第四、第七單元。宋蕾設計了“如何向親朋好友推薦一座城市”的驅動性問題;引入直觀易懂的“漢堡包寫作工具”,介紹總分總的寫作思路,讓學生掌握介紹、推薦事物的一般方法;又在部編教材的基礎上,加入了精彩的繪本、科普讀物、經典視頻,拓展學生的思維邊界。學生們要介紹天氣,就得讀課文《霧在哪里》、看繪本;要分享某地名勝古跡,就要從課文《日月潭》單元揣摩寫法。“全課程倡導打破邊界,讓學生全時空、全方位地學習。”宋蕾說,“課文、科普讀本、繪本的本質是相通的,都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學習資源。”“別煩我”項目與2022年秋冬疫情防控的背景相關。當時一切都處于不確定中,線下學習時斷時續,宋蕾和水滴教室的封雪,就從全課程“交朋友”的經典項目學習出發,帶學生探索“如果身邊暫時沒有朋友陪伴,我們該如何更快樂地生活\學習”。這個項目擱置了海量的文本閱讀,而是從溫暖的繪本出發,引導孩子們思考“孤獨時可以做的事情”,進而一步步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潛在的療愈。在南京赫賢的幾年,宋蕾接受過的系統課程培訓,都成了她做課程的底氣。今天的她,非常強調課程的專業化、結構化,設計的課程神完氣足,不僅包含完整的課程地圖、學習目標、資源、工具、表現性任務,還有配套的書單、學習單、共讀手冊,以及階段性課件,幾乎達到了“即插即用”的程度。這些資源在打破學科邊界的同時,兼顧了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每個課程都包含語言能力的練習與鞏固,即使再焦慮的家長,也能看到孩子具體的、可量化評價的進步。而她也樂于整理完善,再把全套資源分享給老師們,大家拿來稍加思考,就能上出成熟的課來。這也為課程迭代、翻新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在南京赫賢看到的“獨處課程”“我是赫賢學長學姐課程”“城市課程”,多是大家基于宋蕾藍本的深度加工與創新。“我一直認為,老師設計課程不只是給本班學生做的,也不是為老師積累個人資本,而是為學校創造可流動的資源,期望惠及更多孩子。就像我基于全課程理念和資源做項目一樣。如果老師們樂于在我的基礎上創新,如果一個課程框架能讓幾屆孩子受益,那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宋蕾說。“課程即生活”,讓課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南京赫賢的許多課程,都以集市、展會類活動作為表現性任務。學生們不僅要在項目中制作產品,更要分組互相推銷,采購感興趣的商品。宋蕾觀察到,在各種課程集市上,大家展現出了迥異的財商與消費觀念。有人雖然在數學課上認識了人民幣,但全然不解消費為何物,過眼青錢轉手空;有人空有攤位和產品,卻不懂銷售與經營;也有人精準把握住同伴的消費心理,完美賣空了所有貨物;甚至有人沒靠家長幫忙,就獨立設計了一套準入制會員體系,引得同學不僅“豪擲千金”,還預約了來年繼續采購……二年級的春季集市結束后,宋蕾意識到,財商教育要及時跟上了。她很快把財商主題課程納入三年級課程地圖,按部就班地準備起來。“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認知進一步增強,逐漸有了財產、個人邊界的意識。數學課上的認識人民幣單元,也讓孩子們初步認識到金錢意味著什么。”她說。2023年暑假,宋蕾購置了一批經濟、理財類的兒童讀物、通識著作,設計了名為“管管我的零花錢”的課程。孩子們要從記賬開始,理解錢是哪里來的,又是怎么花出去的,結合經典繪本和實際消費環境,向家長申請零花錢。申請時要附上自己的消費規劃,這就涉及攢錢、制定計劃的具體知識,同樣要從經典書目中找尋答案。考慮到家境小康或父母寵溺的孩子,可以輕易獲得大量的零花錢,宋蕾又設計了“區分‘我想要’和‘我需要’”的思辨環節,為學生樹立基本的消費觀。三年級“零花錢課程”的終點,是初步認識儲蓄、投資理財、創業與慈善事業。零花錢課程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財商意識,更帶給了他們更高層次的思維模式。從大概念的視角看,有的學生在記賬、撰寫消費規劃時,認識到計劃對生活的重要性;有的學生初步了解經濟運行規律后,寫下了議論文《金錢不是萬能的》;更有的學生由投資、公益活動的特性,模糊地意識到,金錢是一種流動的資源,最終目的是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樣觀察學情、籌備研發、落地實施的過程,是宋蕾做課程的常態。她會根據學生階段性的成長需要設計教學活動,又不打亂當前課程規劃。比如二年級的某天下午,餐廳提供點心比平時晚了一節課。班里的許多孩子鼓噪起來,紛紛表達不滿,但又說不清具體不滿什么,需要什么,只是吵鬧得不可開交。換作其他老師,可能整頓紀律,平息事態,這件事便也過去了,畢竟也沒耽誤孩子們吃點心。宋蕾倒覺得,這件事值得聊聊。“這件事本質上是孩子們希望爭取權益,卻沒有基本方法,提不出有效訴求。不妨借此跟大家談談這個話題,這其實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于是,這周的班會課改成了繪本課。宋蕾帶著大家共讀《誰說女性不能當醫生》,共同經歷了美國首位女醫生伊麗莎白,不斷請求各方幫助,突破重重阻礙,實現自己醫學夢想的傳奇人生。當孩子們沉浸在成功的共情中時,宋蕾拋出問題:“我們要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問題一下戳中了孩子們,他們之前也模糊地意識到,一味吵嚷并不解決問題。大家圍繞“點心事件”熱火朝天地聊起來,最終總結出幾點共識:冷靜地提出訴求;說出觀察到的情況,以及內心感受;重申訴求,解答對方的疑惑;表示感謝。接著,宋蕾又分享了剛剛發生的一件小事:南京赫賢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混齡的學院,青龍學院的兩位女生希望養一條無毒小蛇,作為學院的吉祥物。為此,她們在家長的協助下查詢資料,制作宣傳海報,在王云校長的幫助下,邀請從小學到高中的學院伙伴們簽署倡議書,最終在校長室里養了一條小白蛇。宋蕾并未作出價值判斷,但學生們在繪本故事、養蛇申請和“點心事件”之下,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將這套“訴求方法論”適用于當下的許多生活情境。而這也是宋蕾所期待的:“我們很難在某個課程中,專門發展孩子的社會情感技能,但可以抓住適合的契機,為孩子們營造社會情感學習的情境。”“我們的課程很漫長,漫長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很精彩,精彩到成了一種課程。”新蕾教室一年級期末敘事時,宋蕾這樣對家長朋友們說。永遠仰望星空,永遠腳踏實地“大家好,我叫幽幽,我是一只海馬。”海馬幽幽一直想找到其他朋友。整個海馬家族都在幫幽幽找朋友。但,一直都沒有找到。突然,幽幽遇到了一只海龜……幽幽說:“我叫幽幽,我在找朋友,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不愿意?”就在海龜和幽幽聊天的時候,突然,一只又大又兇的金槍魚游了過來,它說:“我要吃了你!”幽幽找到了叫“嘟嘟”的章魚,章魚嘟嘟說:“你要不要陪我玩啊?”海馬幽幽說:“太好了!我終于找到朋友了!”章魚嘟嘟說:“我們可不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戲啊?”“當然可以啦!”它們玩得很開心,一直玩到晚上,就回各自的家了。——節選自新蕾教室《海馬幽幽》2022年夏天,一年級“海洋課程”接近尾聲,新蕾教室的孩子們集體創作了一篇600多字的“新蕾海洋歷險記”。對于七歲的小朋友而言,寫出這樣的篇幅著實不易,何況還要達成共識,才能完成這篇集體作品。海洋課程里,孩子們讀完《小黑魚的故事》《白鯨小九》等經典繪本,了解海洋生物的知識后,紛紛表示:“我們新蕾教室也要有自己的海洋故事!我們要自己寫一個故事!”“太棒了!”宋蕾欣然應允,“你們想要什么故事呢?”這幫一年級的孩子們一番討論,居然真的拼湊起一個故事的基本要素:“故事里要有一個最緊張、最激動或者最難過的時刻。”“主人公要有很多出場機會。”“發生的事情要合理,不能解釋不通。”……宋蕾沒有干預孩子們的創作思路:“主人公是誰呢?這是一個關于什么的故事呢?”又是一番商討,孩子們達成共識,鯨魚鯊魚小黑魚的故事已經不新鮮了,主人公是一只叫“幽幽”的海馬,故事的主題是交朋友。接著,宋蕾把孩子們分成五個小組,每位組員只要寫一句話,分別對應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落幕、尾聲。每個部分的起承轉合,則完全交由孩子們的合作和“故事天賦”來實現。精彩的故事就此誕生——“發展組”的頭一位孩子創造了一只海龜,第二位馬上編織出海龜與幽幽的對白。“高潮組”寫出一條金槍魚制造沖突,同伴很快安排了緊張的追逐戰。就這樣,海馬幽幽結識了海龜,躲開了金槍魚的追擊,最終與小章魚成了好朋友。這篇故事足有七八百字,對一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實屬不易。沉淀了兩天后,宋蕾再次展示這個故事,請孩子們修改。潤色標準則是孩子們最初提出的基本要素。大家跳出句子和段落,通篇審讀故事,碰撞出了不少新想法。比如“增加主人公的戲份”“刪去無關的海馬同伴,讓幽幽到最后才交到朋友”“加入一條想交朋友但沒成功的小丑魚”……經過大刀闊斧的修改,這篇歷險記成了全班同學的共同課程記憶,孩子們對故事邏輯的把握,對字詞的掌握,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這樣充滿儀式感的課程記憶還有很多,每周的家長信中,宋蕾都會與家長朋友重溫這些美妙時刻。而家長信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則是看似“不夠浪漫”的語文技能總結。宋蕾會提醒家長們,本周我們重點鞏固了哪些字詞,掌握了哪些寫作方法,當前階段大家共讀了哪些書。有時她還會列出知識清單,供有需要的家長參考。家長信中這些清晰、具體、直白的表述,與浪漫的課程敘事形成了鮮明對比。宋蕾也從不回避這些系統的基礎訓練的意義。在家長信中,宋蕾會先分享《蘋果樹下的外婆》共讀經歷,又誠懇地講述期末知識復習情況:“本周我們帶學生梳理學過的字詞、篇章,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框架與邏輯。記憶字詞的背后,是一場知識建構,這對孩子們未來的學習至關重要。”她會跟家長回顧露營活動的美好時光,同時重審期末診斷的價值:“診斷從來不是為孩子區分三六九等,而是讓他們獲得成就、獲得技能、獲得目標。”兼顧浪漫體驗與精確學習的課程模式,也頗受家長們的認同。他們既能看到孩子具體的知識習得,也能發現孩子在課程中潛移默化的成長。“我一直信奉快樂教育,但如果我的孩子讀不懂美好的故事,寫不清楚自己幸福的體驗,她可能沒法收獲與分享真正的快樂。”一位家長曾對宋蕾說。仰望星空的教育情懷,與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宋蕾的教室里得到了完美體現。這也是南京赫賢全課程團隊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不再失聯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