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學府談中學精神——《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圖書發布暨校友代表座談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
分類: 最新資訊
范文詞典
編輯 : 范文大全
發布 : 04-10
閱讀 :561
《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座談會現場2024年4月6日下午,《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圖書發布暨部分校友座談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家樓隆重舉行。30多位廬江礬山中學校友代表,時間跨越老中青三代,空間分布大江南北,齊聚在春和景明、繁花似錦的高等學府,共敘校友情,探討一所中學弦歌不斷八十余載的精神傳承。這是繼上海、北京之后,舉辦的第三次圖書發布暨校友座談活動,也是本書目前參與人數、規模最大的一次活動。礬山中學校園廬江礬山中學是位于安徽廬江縣的一所普通農村中學,當時的仁人志士創辦新學、啟化新智,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輝煌辦學歷程,幾代礬中人風雨兼程,弦歌不斷。特殊的環境、共同的經歷,形成特殊的記憶、特殊的情感、共同的歷史,這是礬山中學不同于其他學校的獨特之所在,是礬中師生精神血脈里澎湃不息的文化精神之所在。編寫出版《廬江礬山中學校史》,是一人之意愿,多人之志愿,眾人之心愿。所有誠心意愿相互疊加,成就了這部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學校史著述。基于這樣的認知,《廬江礬山中學校史》編寫體例設計,以時間歷史為主線,以校友記憶為主體,珍惜每個人的記憶,尊重每個人的歷史,匯集整合每位校友對母校的深情回憶,形成礬山中學最鮮活的歷史、最質感的文字。而歷任領導名錄、歷屆校友名錄、學校發展大事記,都屬于學校最基本的數據信息,是支撐主體敘事展開的空間場域。可讀性,可信性,可傳性,是這部中學校史的文化品質所在。本次座談會由1981屆礬山中學校友、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鴻召教授主持。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鴻召教授致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王焰在致辭中表示:《廬江礬山中學校史》是中國基礎教育史的一個縮影,多維度多視角呈現出一個普通的農村中學80多年風雨兼程、守望立德樹人教育初心,一代代教師敬業奉獻、一代代學子孜孜以求的精神氣質,對于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很好的借鑒。合肥市廬江縣教育局督學、原廬江礬山中學校長、校史編寫委員會主任張天春回顧了校史編纂歷經三年、“一波三折”,回想一路走來的校史編寫工作,能在短期內順利地出版發行,得益于校史編委會的堅強領導和科學謀劃,得益于學校上下的高度重視和凝心聚力,得益于相關部門的積極參與和全力配合,得益于廣大校友、各界人士的踴躍實踐和默默奉獻。廬江礬山中學現任校長蘇啟雄表示:此次圖書發布及部分校友座談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校史誕生來之不易,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校史既是學校發展歷程的縮影,也是學校文化傳承的象征和載體。它記載著礬山中學辦學80多年的光輝歷程,承載著歷屆校友的文化記憶,弘揚著追求思索、樂學擔當的礬中精神。《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座談會現場校友代表在隨后的發言中圍繞礬中精神形成的歷史邏輯和價值意義、如何賡續礬中傳統、服務國家建設和發展等暢所欲言、各抒己見。1964屆校友代表宋金鉉表示:初中高中6年在礬山中學度過,這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收獲了知識、磨礪了意志,是一段珍貴的人生經歷,在那樣艱苦的年代,師長們兢兢業業,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值得我們好好總結、發揚光大。1965屆校友代表、原安徽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盧業苗表示:《廬江礬山中學校史》主編孫文光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也是礬中優秀學子的代表;整本書由他牽頭主編,體例獨特、風格鮮明,讀之大氣磅礴、入木三分,讓人熱血沸騰、想來回味無窮;礬中精神內涵深刻豐富,需要不斷傳承弘揚。1972屆校友、原安徽省教育宣傳中心主編、校史副主編盧光陽表示:“一書三地兩會”,為一所極為普通的農村中學編寫校史并且舉辦如此隆重的圖書發布活動,顯示出主辦者闊大高遠深邃的眼光、魄力、胸懷和格局,顯示出實施人不尋常的思維,顯示出策劃人對一所普通鄉村中學的深情。礬中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礬中師生創造的,每個礬中人既是礬中精神的創造者,同時是它的擁有者,傳承者。1975屆校友、安徽廬州學校董事長、校史編委會顧問許友銀表示:校史史料豐富,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礬山中學的發展史以及礬山中學深厚的歷史底蘊,圖書設計雅致大方,可讀性強。感謝為校史編纂工作付出辛勤耕耘的校友和同仁,能為母校略盡微薄之力也是一種榮幸,希望礬中精神在新時代更好傳承。1979屆校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編輯部執行主任黃治廣表示:校史編纂精致,內容豐富、風格新穎,裝幀設計非常精美,堪稱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縮影不足為過;作為礬中學子,對母校一直飽含感恩。1979屆校友、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高級教師陽傳華表示:礬中的過去人才輩出、成績斐然,校友大放異彩,整個廬江地區也很難拿出像礬中這樣光榮的校史。對于礬中,大家一往情深,礬中精神在各條戰線上也得以傳播、得以弘揚。1983屆校友、安徽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安徽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黃然回顧了在校期間學校優良的學風,刻苦鉆研、勤奮努力,授業恩師的諄諄教誨如沐春風,嚴謹治學又和藹可親,給每個礬中學子都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感恩母校、祝福母校。1984屆校友、安徽國元金融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黃林沐也回首在礬中求學期間熾熱的年華和難忘的師恩,感念青蔥歲月,感恩母校栽培。在艱苦的條件下,老師們不吝賜教、愛生如子,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正是在礬山中學,積累人生的寶貴經歷,收獲了走向更遠未來的力量和勇氣。1994屆校友、浙江溫州市京華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陳關杰表示:苦難的時代,富有共性的命運,農家孩子勵志向上,礬中給予每一位學子“文武兼備、土洋融合”的特殊氣質和精神。《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十分獨特,以文化史,很好地解碼了礬中文化基因,寄望母校生命之樹長青,礬中人夢想之路瓜瓞綿長。2003屆校友、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編輯宛月琴表示:看到這樣一部重量級校史巨制,感到十分震撼又充滿敬仰,為礬山中學輝煌的歷史深感榮耀,將繼續感恩奮進,帶著母校的精神熏陶,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做礬中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2007屆校友、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何恩情表示求學期間恩師的諄諄教誨始終銘記于心、不曾忘卻,愿以學長學姐為榜樣,努力工作,為礬中增光添彩。《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座談會現場座談會最后,1979屆校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特別助理朱燦平作總結講話。他表示,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圖書發布暨部分校友座談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隆重舉行,充滿殷殷之情、錚錚之意,跨越不同年代、來自不同戰線的校友聚在一起,共敘校友情。這本圖書規格之高、內容之豐、體例之新、設計之美,堪稱中學校史中的“天花板”,兩代人接力完成編寫工作、5個時期不同年齡段校友的真情感言、浩瀚的資料收集和細致整理,無不凝聚主創者的心力和付出、無不彰顯出大家對母校的一往情深。礬中精神已經根植于每個礬中學子的心中,非凡的成就來自一代代礬中人使命擔當、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并且這種精神并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而褪色,這種精神會永遠激勵著礬中人奮勇前行、報效祖國!《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孫文光 主編978-7-5760-3261-1128.00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礬山中學簡介1941年,廬城名士宛鳳儀邀地方名儒學士在柯家坦甘泉寺創辦學校,名曰“廬江縣私立四維中學”。6月,招收初中兩個班,學生100名,校長由宛鳳儀擔任,設教導、訓導、事務等機構,管理體制基本健全,校有教職工14名。1946年,四維中學遷至廬城東岳廟(俗稱東王廟),校長由陶爾侯擔任。1949年1月,廬城解放,四維中學由縣人民政府接管,轉為公辦,更名為“廬江新民初級中學”,仍在原地址開辦,校長由孫康廷擔任。至今,礬山中學已經走過80余年辦學歷程,為國家和社會不斷輸送棟梁人才。自2000年起,學校先后投資800余萬元建造了教學樓、教師住宅樓、男女生公寓樓、辦公樓和學生食堂。學校在抓硬件建設的同時,狠抓教學質量,利用課改和內改的契機優化資源配置,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質量逐年攀升,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的一致好評。《礬山中學八詠·碧潭映月》孫文光每憶高堤筑澗前,少年同學各爭先。一潭皓月明如許,屈指滄桑六十年。礬山中學校園《廬江礬山中學校史》序言文 | 孫文光時光荏苒,日月如梭,礬山中學已經走過80余年辦學歷程。八十余年風雨兼程,弦歌不斷,礬山中學培養了莘莘學子、青年才俊,為國家和社會不斷輸送棟梁人才。八十余年教學相長,如切如磋,礬山中學薈萃了千百位教職員工、優秀園丁。八十余年春風化雨,文明教化,礬山中學為安徽廬江教育事業發展,為廬江南部地區現代社會文明進步,做出卓越獨到的貢獻。培養一個孩子,成就一個家庭。舉凡新中國成立以來,廬南地區杰出人士與成功人生,幾乎都有過在礬山中學讀書求學的經歷和記憶。八十余年辦學歷程需要系統總結,八十余年辦學歷史值得認真書寫。三生有幸,因緣際會,我忝為礬山中學創建之初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之一,自10歲至20歲的十年韶華,是在這所學校度過的。這里留下了我青少年時代半工半讀的苦樂年華,奠定了我一生讀書治學的精神基礎,也寄托著我在年輕的共和國藍天下放飛青春夢想的美好記憶。那是1946年春節后不久,礬山中學前身的“廬江私立四維中學”剛從柯坦搬到廬江縣城東門,借用東岳廟(俗稱東王廟)房舍辦學。我隨姐姐到學校玩耍,被和藹可親的校長熱情相邀,經過簡單面試后,破格錄取插班初中二年級讀書。此前,我僅僅讀過私塾,背誦過蒙學讀本和“四書”篇章,沒有接受過現代學校教育,對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一無所知。雖然心里向往著能進新式學堂讀書學習,但還是忐忑不已,深怕不能適應被退回來。報名時沒有用真實姓名孫業楷,而是臨時給自己起了“孫文光”這個名字,準備找個替身,萬一打退堂鼓也不影響本名的那份清譽。姐姐讀書有學費,我讀書是自作主張,沒敢跟家長說,學費先掛著。這時學校獲得民辦公助政策支持,全校七十幾個學生,有7個獎學金名額,我有幸獲得一等獎學金,學費全免。從此,我就成了孫文光,孫文光也成就了我的人生。1949年1月,廬江縣城解放后,四維中學更名為“廬江新民初級中學”,繼續享受民辦公助政策支持,我隨學校師生參加過迎接解放的喜慶活動。學校設初中三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共有學生80余人,教職工16人。我在班級里年齡偏小,但承蒙學校厚愛,讓我幫忙管理圖書、刻寫蠟紙、書寫文告,并給予一定的報酬,屬于半工半讀,以舒緩家庭姐弟三人同時讀書帶來的經濟短綽。新中國百廢待興,蒸蒸日上,到處洋溢著一種欣欣向榮的精神氣象。1952年春季學期開學后,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制為公辦“廬江初級中學”。同年7月,暑假期間全校教師都被安排到當時行政區劃所屬的安徽省蕪湖區專員公署組織的思想改造運動學習班,僅留下一位工友和我這個留校幫忙的半工半讀初中畢業生看守學校。這時,學校接到蕪湖專署通知,整體搬遷到大礬山。說走就走,我和那位工友整理行裝,先行出發,按通知調令要求找到大礬山牌樓院盧氏宗祠。當時該宗祠建筑保存完整,被征作國家糧食儲備供給站。上級部門已經決定,糧站騰出房間給學校。異地搬遷,人生地疏,近乎從零開始。我們先期籌辦人員暫時借住在對面山崗上的楷模小學、祠山殿。待到新學期開學,師生到齊,上課在盧氏宗祠改制的教室,教師和學生都分配到附近村莊老鄉家借宿。然后,一邊正常組織教學,一邊開始緊張有序的征地、規劃、學校建設。篳路藍縷,創業艱難。現在的礬山中學校園主體部分,當時都是丘陵山崗,荒蕪蕭疏。學校建設從牌樓院盧氏宗祠門前開始,逐步拓展開來。食堂、宿舍、廁所、操場、水井、圖書館、實驗室、大禮堂、教室、圍墻、實習園地,等等,漸次從愿景到現實,從規劃圖紙到美麗校園。那是一個鼓足干勁,力爭上游,齊心協力,向科學進軍的時代,是一個敢于在一張白紙上寫出最好文章、畫出最美圖畫的歲月。學校教職員工幾乎每個人都做幾份活,不分彼此,不論份內份外,只要有需要,都能站出來,大家共同建設校園,共享勞動創造的喜悅。學校教職員工來自全國各地,統一分配,彼此合作,取長補短,相互激勵。很多學生年齡比老師還大,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彼此關愛。1956年學校奉命更名為“廬江第一初級中學”,校園初具規模,在牌樓院村莊前設置學校大門,需要題寫校名。學校師生員工,少長賢智,大有人在。校長竟然將此重任囑咐于我,一個時年不足20歲的青年員工。尊敬不如從命,我斗膽題寫的校名被鐫刻在木板上,懸掛在學校正門的門樓上,與其說是對我的信任和褒獎,毋寧說是對全校師生的一種激勵和昭示,不拘一格,任人唯賢。遙想學校前身,創始人宛鳳儀先生,廬江名士,邀約地方賢達,集資辦學,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為號召,重教化,立新人,開風氣之先。爾后,更名為新民,融匯了儒學明德新民與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理想,寄托著繼任者的使命情懷。這種家國使命,天下情懷,孕育了礬山中學最初的精神稟賦。八十余年風云變幻,日月光華,幾代礬中人春風桃李,勤奮好學,報效祖國,報效家鄉,鑄造了礬山中學閃光的精神品質。鐘山云霞,礬礦繁華,竹林茶園,春有百鳥爭鳴,夏有蛙聲陣陣。農村環境,農家子弟,礬山中學始終處在艱苦條件下辦學興教,非凡的成就來自一代代礬中人使命擔當、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質。1957年9月,我有幸參加高考,被合肥師范學院中文系錄取。三年后,我又獲準提前參加研究生考試,被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錄取,在未名湖畔跟隨名師求學問道,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畢業后,我一生從事文化教育事業。光陰荏苒,夙夜在公。山高水遠,情寄云天。退休以后,我得暇回到礬山中學,少年郎已是白頭翁,崢嶸歲月,歷歷在目。2016年承蒙現任校領導深情厚誼,讓我再次為學校題寫校名。相隔一個甲子,兩次命筆,初心未改,情懷不變。衷心祝福礬山中學桃李天下,興旺發達。2021年5月 旅居滬上圖文:周文翔 宛月琴 何恩情制作:潘婷關注并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