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一批超能“六邊形”老師,誰也別想攔著我當學霸
分類: 最新資訊
范文詞典
編輯 : 范文大全
發布 : 05-08
閱讀 :399
他們是榮譽加身的名師: 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正高級教師、名校博士;他們不僅是業務能手,更身懷絕技、各有高招,是學生們眼中的“六邊形”老師;面對特殊學生、面對缺乏動力的學生、面對不喜歡閱讀的學生、面對不理解中華文化的學生,他們使出十八般“武藝”,讓學生們改掉了壞習慣、轉變了思想、增強了自信、愛上了學習;他們到底有怎樣的神奇之處?又有著怎樣的育人故事?今天我們來分享五位來自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老師們的故事,一起感受下“六邊形”老師的魅力。01拒絕墨守成規、不斷追求教學變革的歷史老師36年的教學工作經歷,歷經兩次大的歷史教材的迭代更新。身為一名“老”教師,我以為他會是一位學究型老師,是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的,但他卻不斷在課堂上求新、求變。為了提升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劉建新老師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對歷史教學進行改革。在課堂導入環節,劉建新老師會選擇引入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好方法,如圖片、視頻、故事、詩詞、新聞導入等等。這些不同的導入方式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為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做好鋪墊。在劉老師的歷史課堂上,同學們會根據學習資料,在各自的任務區間內,相互提問,開展小組問題探究,并分享學習心得,表現出對歷史濃厚的探求欲。歷史課講究“史料實證”“論從史出”,例如講到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時,劉建新老師會提供給學生一些不同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通過對有關孔子言行史料的研讀,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提升學生辨析史料真偽以及正確運用史料互證的能力。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劉老師還引領學生通過史籍查詢、實地考察、科技檢測、網上搜索等多元化的方式去搜集、整理史料,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了收集、辨析、整理史料的樂趣。劉建新老師常常鼓勵他的學生要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引導學生根據學案,有的放矢,了解本節課要講的內容,通過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在劉建新老師看來,歷史課還是一把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金鑰匙。擔任歷史學科主任的劉老師引領歷史組的老師們為理工附中的學生開發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幫助他們系統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們通過在歷史課堂上的學習,真切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多樣性、包容性和連續性等文化特點和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課堂之外,作為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劉建新老師還帶頭與歷史學科組老師們共同開發了深受學生喜愛的校本選修課——《傳統節日文化漫談》。該課程重點講述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其節日背后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希望以此幫助青年學生通過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和參與,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厚植文化自信。02名校博士,從知識本位到學生本位的語文老師“博士老師是不是都是一絲不茍?一板一眼?極其嚴格的?學生們一定很敬畏您吧?”當聽到這些“固有”想法的時候, 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博士楊夏月老師哈哈大笑。楊老師從知名大學博士畢業后,就進入了理工附中任教。她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文學科的邊界太廣了,作為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常常不知道上課該教些什么,學生需要什么,這可能是許多高學歷老師剛任教時經常會遇到的困惑。而這些挑戰,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才能逐漸尋找到答案。于是她不斷的聽課、磨課,在教學實踐中從思考“我怎么教”變成琢磨“學生怎么學”。在學生們眼里,楊老師不是“典型”的語文老師。因為在她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楊老師分享生活中的感悟,學生們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辯論,甚至課程進度都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反饋進行調整。在楊老師的語文課上,學生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與現實生活中的關聯感,以文育人,這可能是楊老師的語文課與眾不同之處。就像楊老師曾經教過的一位畢業生所說的那樣,不管她什么時候走進楊老師的辦公室,都會看到楊老師明媚燦爛的笑顏,用她的話說,在楊老師身上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強大的共情力、細膩的情感、開放包容的人生態度……而這些優秀的品質點亮了很多學生的心。有的同學因為楊老師而喜歡上了語文這門學科,有的同學因為楊老師重新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有的同學因為楊老師而設想未來想從事教育行業,更有許多學生因為一堂課愛上了一本名著,并且愿意花半個學期的時間去讀完它。楊老師在成為母親后,面對學生時有了更深的體察,也是從這個契機開始,她開始有意識的從知識本位向學生本位轉移。她會很在意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反饋和微表情。當學生在我講到小說閱讀中某個情節突然轉頭抹淚時,當學生熱烈討論積極發言時,楊老師知道,那一刻學習和現實生活有了共鳴。她說她很享受課堂上學生們在某個特別專注的時刻,而產生的極致安靜,因為在這一刻,同學們獲得了更多的生命成長與感動。03為經師亦人師,做不選擇學生的教育“教育者給學生奠基的認知、審美和價值觀,就是世界未來的長相!”這是文偉老師的信念。作為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教育部特聘國培專家和《英語》(新標準)初中教材核心編者,她為經師,更為人師,不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培養完整的人,讓學生擁有蓬勃的生長愿望,成為美好價值的創造者、積極的生活者。學生眼中的她是這樣的:“最難忘您帶我們創設‘少年說’英語時事論壇、‘我為非遺代言’中華傳統文化節、英文小說創編……您的每一節課都值得期待!遇到您絕對是我一生中的幸運,您教會我們做健康有趣的人,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做正直溫暖的人,擁有自我生長的力量,張弛有度,讓生命豐盈,給這個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記得深刻,走得長遠!”家長們眼中的她是這樣的:“人生得遇良師,是孩子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文老師的愛心、責任心不僅幫助引導了孩子,也深深影響了家長。在現在這樣充滿焦慮和信任危機的社會,文老師的一言一行,讓我們感動,也讓我們相信還是有很多像文老師這樣為愛、為教育執著付出的人……”在英語課堂,她融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高階思維、文化立心為一體的學養過程,嘗試讓學科與生活世界、面向未來與扎根現實,成為相輔相成的有機體,讓精神品相與學習素養同步塑造,為孩子們點亮內驅力、鑄就學習力、改良同伴關系、培養終身能力、引領未來發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老師手機里的一張來自英語課辯論賽現場的照片,這張照片中的主人公是田同學。田同學曾經因為崇拜希特勒,屢屢將拳頭伸向同學,文老師深知只有當孩子觀察世界的內在視角發生改變,他才可能以正確的立場和德行,去對待他人與世界。于是,文老師一方面帶他讀書,一起為《奧斯維辛:一部歷史》中被納粹殘害的千萬生命而流淚,讓他認識到沒有人性的武力不是強大而是人人唾棄的暴行;另一方面與班主任合力發揮他的藝術天份實現自我價值,他為班會創作相聲,成為了班里“德云社”的臺柱子!就這樣,他伸向同學的拳頭變成了修理課桌的巧手,傷害同伴的戾氣變成了關愛他人的和氣。從此,世上少了一分崇尚暴力的危險因子,多了一位找回善良本性、正直陽光的天使!這樣“不選擇學生的教育”,文偉老師做了28年。她以志業的情懷、專業的態度和安靜的定力,站在孩子的立場給予他們需要的滋養與扶持,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孩子奏出自己獨特的生命樂章!04數學的思維方式能讓學生終身受益關健老師的履歷上有著長長的一串頭銜,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十四五”國家級國培計劃培訓專家,北京市名師工作室成員,北師大版數學教科書及教師用書核心編者,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導師。身為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英才書院院長、教學副校長的她,最出名的卻不是上面這些榮譽與光環,而是她在引導學生以數學的思維來生活。學生們經常會問到關健老師一個問題,數學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每當這時候,面對同學們的困惑,關健老師會用解決問題的策略啟發同學們——在我們解數學題時,往往會有一題多解,也會有多題一解,這樣的做法難道是數學老師刻意這樣做嗎?關老師認為,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的這種做法告訴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大家要學會多角度分析,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觸類旁通,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在關健老師的課堂上,你會發現數學很簡單,學生們不再害怕數學,而是非常樂意走進數學的世界。而這也是關健老師的用心所在,她樂于幫助學生自由生長,首先是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需要從課堂做起,從優質問題出發,從環環相扣教學設計出發,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善于通過設置問題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與發現。她樂于幫助學生自由生長,其次是給出有可操作性的策略,無論是在課堂上對解決某一問題的分析,還是在課堂上對某一用法的應用,教師都需要提供給學生可操作的策略,通過各種具有學科特點的手段幫助學生體會與感悟學科的本質,并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她樂于幫助學生自由成長,還需要提供給學生發展的空間,課堂上通過交流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課堂外通過各種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關老師始終認為好的課堂,是下課之后學生還想進一步思考與探索的課堂,抓住時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引導他們自我探索,學生就會將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從事自己最熱愛的事業,就要付出全部的心血。在關健老師心中,每個學生都是一粒開花的種子,每粒種子都會長成一個美麗的世界。能陪伴學生度過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是一個老師的榮幸。而這不停歇的腳步,奉獻的情懷是來自為人師表的責任、更是源于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人民教師事業的熱愛。未來的光景里,關健老師將慎終如始、不忘初心、繼續前行。05向著美好,奮力奔跑的特級教師已經有28年教齡的崔紅艷老師,去年剛剛經歷了一場腿部的手術。當時正值高考前夕,她忍著韌帶撕裂、骨關節退化的巨大疼痛,一直拖著傷病,參加了新高三在內蒙古自治區庫布齊沙漠的入境教育庫布齊徒步活動,陪伴學生度過了他們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堅持把學生順利送到畢業,才去做了手術。崔老師曾經說過:“我們播種希望,孩子們收獲成長,我們奮力奔跑,孩子們收獲美好。學生們的回饋是我們這份職業最實在、最溫暖的美好。”這樣的教書育人的理念體現在崔老師日常和學生的交往的故事中:在一次高一新接手的學生考試時,一個男生怯生生地站在她辦公室門口。崔老師輕聲問:“馬上到時間了,為什么不進教室考試?” 這個男孩一聲不吭,面色慘白,甚至有些渾身顫抖。從教多年的她敏銳地感覺到這個孩子遇到困難,于是,拍了拍男孩肩膀,給他倒了杯水,推掉了手頭的所有工作,陪他默默地坐了很久很久,直到考試臨近結束,男生才慢慢平復了情緒,也和崔老師說出了真實的原因,他有考試緊張綜合癥,為此已經休學一年,可是新學年還是不能面對考試、走進考場。看著孩子無助的眼神,聽著學生痛苦的陳述,崔老師告訴他:“我的辦公室是離你最近的老師辦公室,如果你緊張,我這兒可以是你最安全的港灣,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成為你最忠實的聽眾、可以信賴的朋友……”幾年來,每次考試前,他都會到崔老師辦公室小坐一會兒,一起聊聊怎么克服緊張情緒;或者崔老師會送他到三樓考務辦,學校為他準備了單獨的特別考場……最近,他的恐懼考試的次數越來越少,不久前,他興奮的跑來告訴崔老師:“老師,這次我可以在教室里考試了”。這是作為一個普通高三老師的崔紅艷,崔老師還負責學校的教師發展、培訓工作。她作為學校教師發展中心的副校長,分管人事工作,面對開學前學校人員的缺口,因手術需要靜臥休養的她悄悄揣起出院時大夫開的三個月的病假條,愣是靠拐杖撐過了最忙碌的開學季,確保了開學前全校的任課教師崗位無一空缺。談到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在崔紅艷老師眼中它更像是集教育科研、人力資源、教師發展成長、助力學校質量提高的超級運營系統。崔老師認為,教師隊伍如何發展關乎學校的教學質量,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絕不能只靠單一的方法來解決。為了幫助不同層級的教師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除了從市教委到區教委的普適性的培訓、進修外,理工附中教師發展中心針對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合作,搭建了完整的教師成長階梯系統,幫助不同層級的教師,提升專業素養。通過不同的培訓體系,不同層級的教師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還能夠清晰地看到下一步的目標,在職業發展上也更有動力。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如今理工附中已經形成擁有全國模范、優秀教師 3位,特級教師12 位,北京市骨干教師 10 位,北京市骨干班主任2位,海淀區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 160 余位的高素質教師團隊。編輯|京教君內容來源|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今日推薦視頻歡迎掃碼加入京教圈學習交流群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重要的話說三遍!然后,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親們,快加星標,風里雨里,京教君在這里等你!編輯 | 京教君內容來源|部分來源于海淀教育網;“京城教育圈”進行內容補充和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