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范文范文:李林森先進事跡簡介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李林森先進事跡簡介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李林森先進事跡簡介的正文:
李林森先進事跡簡介(一)
2006年2月,李林森調至偏遠的萬源市,9個月后改任組織部長。
組織部長,要害崗位。萬源的組織部長,更不好當。
三省結合部、七縣交匯處,這個“萬水之源”基礎差、底子薄、實力弱,矛盾亦多。
“組織部是個渡人的梯,導向至關重要。”對工作,李林森清醒定位。
“貧困山區,都不容易,風氣搞壞了,誰還干事?”
“以德才選干部、憑實績用干部、靠公論定取舍!”
“重品行、重實績、重基層、重公認!”
……李林森先進事跡
萬源的干部,在不同場合都聆聽過李林森的“布道”。但觸動神經的,是王承興“土雞變鳳凰”的實例。
2009年的臘月初四,很多人給紫溪鄉黨委書記王承興發來短信,恭喜他“進城了”。
“剛開始還以為開玩笑,對我來說,進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自喻在“萬源的西藏”扎根的王承興想都不敢想。
他哪里曉得,去年只在調研時深談過一次的李林森,偷偷關心上了他,居然提名他任森林公安局局長。
“其他資格老、功勞大的黨委書記都沒安排得這么好,李林森先進事跡材料他王承興憑啥子進城,還當‘一把手’?”有人反對。
李林森一改平日的溫和,肅然反問:“在全市最艱苦的鄉一干就是15年,誰能堅持?在一個偏遠鄉當了7年鄉長、8年書記不提任何要求,誰能做到?”
王承興上任,李林森只送他一句話:“你要爭氣!”
“連我都能進城,大家都說有奔頭了。”王承興的調動,在鄉鎮干部中引發“強震”。
“就是要鮮明重基層、重邊遠的用人導向!”李林森任組織部長5年,18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受到提拔重用,11名長期堅守邊遠高寒山鄉的黨委書記被交流回市級部門,18名家庭困難、需要照顧的基層干部進了機關。
反過來,對組工干部徐世和的“冷落”,則讓干部看到李林森的另一面。
鄉鎮人事調整,在市委組織部工作的徐世和被提名推薦為鄉鎮黨委書記人選。李林森事跡簡介大家都以為他“近水樓臺先得月”,結果卻被調至“八大高寒山區鄉”之一的堰塘鄉。
天上地下,徐世和當然想不通。
“組織部的干部用在哪里,大家都關注。把你放得偏,條件是差了點,但鍛煉也大。”李林森找他推心置腹地長談:“你有能力,好好干,用成績證明自己,也為組織部爭個光……”
一席話,入情入理,心霾也就散了。徐世和愉快地奔赴新崗位,很快就打開了局面,更理解了李林森的良苦用心。
對干部,嚴字當頭;對親人,嚴上加嚴。
李林森的大妹妹一直在宣漢縣汽車站干臨時工,很想讓“位高權重”的哥哥打個招呼轉正。“好歹咱還在城里上班,條件比農村強多了。”哥哥非但不開口,反倒勸她“知足常樂”。
同樣,妻子向琪三叔的兒子中專畢業,也想“投奔”他。在三叔眼里,組織部長是個“了不起的大官”,可李林森一句“符合條件,就憑本事考吧”的答復,讓他倍感失望。最后,堂弟出門打工。
不是沒“機會”尋租,組織部長有權——可以向常委會行使干部推薦權,真想賣關子、耍手腕,不是不可能。
可這個“權”,李林森不用。
一位在偏遠山區鄉干了5年的黨委副書記,學習李林森事跡體會業績很突出,多次獲萬源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但因長期顧不上家,妻子一直鬧,孩子中考也不理想。2009年,得知萬源要動干部,他覺得機會來了,借向李林森匯報工作之名送錢送物,希望“照顧”。
“歪門邪道你少來!”李林森嚴詞拒絕,嚴厲批評:“只要你干出實實在在的業績,群眾信任你,組織會考慮的!”
他仍不死心。2010年春節,他特意跑到李林森宣漢老家去“拜年”,結果連門都沒讓進。
就在他感到希望渺茫時,突然宣布,被提拔為另一個鄉的鄉長。新崗位上,他不負眾望,工作出彩:不到一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凈增789元。
“林森部長是做人做事的榜樣!”這回他信了:“只要踏踏實實干,就會受到群眾尊重,就會得到組織認可!”
這樣的拒絕,李林森沒少經歷。
曾有人提著一包現金送到面前,希望動干部時“關照關照”。
“錢,我不會要;事,按政策辦。”李林森一字一頓,“組織用人不是看錢多錢少!”
幾句話,羞得來人無地自容。
甚至還有人借洗手之名,把厚厚的“信封”丟在他家廁所,學習李林森先進事跡一路狂追,物歸原主。
即便身染重疾,清廉之弦也未放松。
今年春節,徐世和聽聞李林森生病,專程探望??吹轿羧盏睦项I導形容枯槁,他心如刀絞。臨別,徐世和飽含熱淚,悄悄塞給李林森母親1000元錢,托老人家代買些營養品。
“趕緊收回去!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李林森急了,從沙發上噌地站起來,臉漲得通紅。
“老領導,一點心意而已。”
“你來看我,我精神就好多了。拿錢,以后就別來了!”
“萬源的干部工作風清氣正。”讓萬源市委書記王成軍欣慰的是,“這幾年,因干部選任不公而信訪,一件沒有。”
心中有愛,心境如春,他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一米七六,濃眉大眼,一笑起來,嘴角還會彎起兩個迷人的酒窩……在很多人眼中,李林森陽光、帥氣,不像個官,像隔壁的大兄弟。在他口中,聽到最多的也不是官,是“兄弟、伙計、大姐、小妹”。
誰來辦公室,他都親手泡上一杯茶;走時,一定堅持送到樓梯口。
“我有些建議,不知道對不對,想跟你探討一下。”李林森同志先進事跡說話委婉,和風細雨,多年的習慣。
……
細微點滴,讓跟他打過交道的基層干部如沐春風——他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生病之后,好心人勸他:簽字就行,談話、調研之類苦活,交出去吧!
“一個基層干部跨進組織部長的門不容易。也許我們只談了半小時,但他下決心走進來可能已考慮了半年。”在李林森看來,跟干部談心甚至傾聽牢騷,都是大事,“如果幾句話就打發,他會認為組織太草率,傷到干部的心!”
川東男兒生性豪爽,李林森的淚窩子有時也淺。
2010年秋,蜂桶鄉。老伴走得早,兒子常年打工在外,1958年就當鄉長的老黨員李國元,一直蝸居在幾根木棒撐起、四面透風的土坯房里。李林森走進臥室,剛摸了摸被蓋,眼淚就啪嗒啪嗒往下掉:“想不到老鄉長還住得這么破,被蓋都是薄、爛、濕的,我這個組織部長不稱職啊,對不住了!”
他當即表態,協調1.5萬元為老人蓋新房子;臨別,掏空口袋,硬塞1000多元給李國元。81歲的老人老淚縱橫,抓著他的手不放:“感謝共產黨,感謝共產黨!”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當多大官、掙多少錢,要看自己有多少提升,學習李林森心得體會為別人做多少有用的事。”多少年來,李林森始終心境如春。
工資本就不高,拿回家的更屈指可數。今天300元、明天500元,李林森的錢都散在貧困學生的家里、慰問困難群眾的路上。早年接濟群眾欠下的1萬余元債,前兩年才還清。
從高一到大四,熊靜這個李林森資助的貧困生,耳邊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缺錢要說,不許跟我見外。”
2011年4月20日,李林森最后一次去重慶住院。
在離城不遠的青花鎮,他特意讓司機停一下,緩緩走下車,朝著萬源的方向久久凝望,望著那熟悉的山川,熟悉的河流,還有那熟悉的村落,默默地流淚。他知道,這一去難歸呀!
當他病危的消息傳出,重慶大坪醫院住院部A區8樓就像周末的超市、年尾的車站。領導、同事、朋友,還有他工作過地方的百姓,數以千計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病房前,樓道間,人頭攢動。人群中,有的從來沒出過這么遠的門,甚至都沒坐過火車;還有的,根本沒見過李林森。
尚有氣力時,李林森不停地合掌致謝,淚光點點。這一幕,跟他5年前離開五寶時何其相似!
那一天,3公里長的道,車足足走了1個多小時,2000多名男女老少自發地候在路邊,李林森事跡拽著他的手不放,邊走邊哭,爆竹聲響徹街頭巷尾……
來時,一個布包裝衣服,一個紙箱裝被子;走時,還是一個包跟一個紙箱。這樣的干部,老百姓舍不得??!
“以前只在影視劇里看過這種場面,沒想到人真的就在身邊。”一直陪著的向琪,震驚了。從那一刻起,她才真正理解丈夫為什么電話那么多、永遠那么忙。
再堅強的外表下,也有一顆柔軟的心。
病房里,李林森捧著兒子李東陽的照片一看半天,任憑眼淚肆淌。但當他顫抖著給兒子發去短信時,卻只寫:病情穩定,請勿掛念!學習當努力!
“人善向上,豁達樂觀。”這是他送給東陽的八字箴言。
他對同事說:“我們緣深分淺,下輩子再相見。”
他對朋友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要去的。”
他對家人說:“人都是哭著來的。李林森先進事跡采訪手記_百姓的眼淚要死,也要笑著走。”
他最想在7月底、8月初的時候去往天堂,好讓東陽心理上有個緩沖,開學時不至影響學業。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做的都是平凡的事,平靜就好。”躺在病床,李林森平靜地安排著自己的后事:“簡單點,就回老家去,那里有山,有水,向著陽光,是一個很溫暖的地方……”
8月2日夜,萬源親水平臺廣場,萬人追思心中的英雄。
“林森,你辛苦了!”“林森,歡迎回家!”……任憑暴雨如注,也挪不動送別的腳步。
年輕時,李林森愛唱歌,愛打籃球,愛彈腳踏風琴,“回鍋肉做得也好。”這些,都只能凝成向琪美好的回憶。
“他還答應,等閑下來,就帶我們去看大草原。”個人先進事跡向琪嘆了口氣,“可惜了。”
這段日子,一家人還無法習慣沒有林森的日子。年近七旬的老父親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擦一擦墻上的遺像。開飯前,母親總要仔細地把他的碗筷擺好,喃喃自語:“兒啊,吃飯了……”
根據李林森生前的囑托,萬源市委組織部硬擠出一間屋子,用作健身房。每天下午,干部們伸展腰腿時,抬眼就能看見墻上老部長的祝福——“健康生活、快樂工作”。
。
事跡范文范文:李林森先進事跡簡介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